[記錄] ch2_內向者的長處 & ch3_內向者的需求


時間:2014/10/18
地點:後門咖啡
記錄:

內向者,也有較外向的人。「內向」並不是絕對。有時得看你身邊的人,如果是一群內向者聚在一起,有人多說了幾句話,就顯得話多、外向。

大家是否覺得書中所提到的「障礙」,是要自我反省呢?
透過這次的讀書聚會,大家發現,書中所說的「障礙」其實形容跟人相處的狀態,而這個狀態,特別在與人互動時格外突出。

每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展現出不同樣貌,而當你遇到不同以往事物時,透過「處理方式」將會慢慢察覺,自己是內向 還是 外向者。

主流社會的價值觀都認為「外向的反應是好的」,如果展現內向的反應,則會受到負面的評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選擇「內向者的優勢」這本書來閱讀的主因,人並非一定要展現「外向」才是好的。

障礙 

釐清:
  • 為他人著想的能力:也可以說是「設身處地」的能力。

針對「對人的敏感度」而言,內向者較於外向者敏感,因此內向者比較能夠理解對方言語後想表達的意思,或是想法。而外向者可能就「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全盤接收。

  • 左腦內向者 & 右腦內向者
左腦內向者較偏於理性、線索,而右腦內向者則是感性,有一些差別。
主要是注意力的著重點。由於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由習慣將注意力放在哪一區塊思考而定內向者是左腦型或是右腦型。

  • 獨立
舉例:與他人相處時,並非一定要黏著對方。雙方相處是輕鬆的,如果對方累了,隨時都能離場,內向者不會讓人感到壓力。

獨立意味著自主與心理自由,可以在自主的情況下作出判斷,不必尋求他人的附和或是允許後才去做任何ㄧ件事情。(書中主要提到的比較像「行為獨立」,著重在「自主」)

  • 自我否定
內向者在面對外在或自我期許,沒有達到標準時,會開始「苛責」、「批判」自己。
建議:

  1. 了解自己都有在「成長」就可以了。
  2. 在自我否定的當下,適時抽離當下的事物,給予自己一些時間、空間思考,或是先做其他事情,轉換情緒後,將會有所改善。


  • 瑣碎
內向者思考時有自己的架構,因此架構一旦建立後,就會想要得到答案。但在得到答案之前,主軸尚未確認的情況下,就陷入了「瑣碎」的事物中。

在團隊合作時,「瑣碎」就不一定是障礙。團隊中每個人想事情的方式不同,則是產生互補的作用。

內向者的細心度高,且思考速度快,會發生,他人還在第一個階段思考時,內向者已經結束了第一階段的思考進入到第二階段,此時,將因為思考的不同步,讓人認為內向者的行為是「瑣碎」。

  • 避免與他人接觸 與 逃避
避免接觸是選擇性不去接觸。逃避則是身上已有「責任」卻不去面對,以消極的方式接觸,則產生逃避。


長處


  • 內在平靜 V.S 外在平靜
外在平靜會影響到內在平靜,因為外在的刺激(刺激源之一)對內向者而言,就是過度刺激。如書中所說:外在的平靜是你能夠行使選擇權,而內在的平靜則是內在的調控能力。

控制能力與選擇權不同,有時是沒得選擇,而處在外在刺激強烈的環境下。內向者,應該會選擇比較安靜的地方,當然也不一定是所有的內向者都是這樣。

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宗教,因為人相信宗教能夠幫助處理一些問題,可以幫助回歸「平靜」。

先不論內向、外向,現在的社會趨於外向,而大家在外向極度化的環境下,開始趨於內觀,因此宗教活動開始逐漸熱絡起來。

  • 書寫
書寫讓內向者能擁有充裕的時間,表達完整的內容。
在面對能面對面對談時,內向者會選擇以書寫方式呈現,其中可能是因為內向者不想在情緒下說出過於傷人的言語。
其實處於情緒下的書寫,也具有一定的殺傷力。且書寫無法了解對方對內容的想法。因此,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再「書寫」。


今天討論了許多長處與障礙,反而發現「障礙」不是我們想的那樣,自我檢討。

作者希望內向者能透過「長處」、「障礙」兩章節正視並了解自身的需求。因此「障礙」兩字是從「非內向者」或「不理解內向者」的角度出發,檢視內向者的特殊需求。換言之,所謂的「障礙」只是內向者選擇讓自己舒服的方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