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 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_前言、ch1~ch3


時間: 2017/01/07
地點: 伊士曼寧

記錄:

<Pei>

Big Data 目的和收集資料方向一開始沒有確定,後續探討可能會有偏差。一開始不知道為什麼找資料,找回來的資料也不一定是對的,硬是要分析,結果可能就有偏差了。
=================
預測沒有100%準確的。像是股票預測或者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很多變數在影響,這次美國大選或許媒體的圈圈和民眾差太遠(?)。
=================
岔題談到健康,現在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外表看健康,身體內部卻是恐怖平衡。只要一個問題出現,身體就和滾雪球一樣垮了。
接著有人問,那要怎麼恢復健康呢?
回答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所以每天碰到一些病菌等狀況都會自我痊癒。如果抵抗力不足了,就會生病。
另外,當人做一些對健康比較好的行為(例如吃得健康或運動),身體無法立刻有回饋的感覺,無法立即證實這樣做有比較好,可能因此無法持續下去。
===================
在和別人談話或討論時,大家在不同的觀點或情緒之下會不理解對方說法。培養如何讓對方進入自己觀點的情境,將有助於溝通。
=====================
到底需不需要 Todo List?
有人只要看一下時間表知道要做什麼即可,腦袋裡自然會知道該做什麼。至於是要電子或者寫手帳,各有支持者。不過有人說買了手帳,年底打開發現只寫了第一個月。
有人覺得還是需要到寫下並且排序,才能夠有條理的解決手邊的事情。
============
做筆記有沒有助於學習呢?
有人去年做了整年實驗,讀書會的書都從讀書館借,讓自己手邊沒書必須要做筆記記錄。後來發現記下來的重點似乎也沒寄到腦袋裡。
所以把學到的知識寫下來,是加深印象,還是從腦袋卸載後就忘記了?
=============
說到專心這件事,有人說坐下來看書注意力會渙散,手邊做點事或邊踱步邊看反而可以把書看完。
==================
分類不完全靠相似性的認知,大都是靠感知,感覺相關性。
書裡P73 - 76 提到外觀和本質等種種分類方式,看似是很清楚有依據的分類方式。除了這種方式,在某些模糊界線之處人會使用概念來分類,例如整理急救包是為了放急救物品,這些東西有關聯卻不一定在外觀相同。
=================
說到把家中的東西分類,但是很多怎麼辦?有人提到斷捨離,有人說要像「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中所說,判斷物品是否讓自己心動來決定是否留下。
家中物品經過過濾確認後,再來分類。不然堆積的物品有越來越多的傾象。經過上面說的整理過程後,再去購物對於是否要購買,會比較多思考再決定是否購買。
有人說要捨棄,家裏才有空間容納新的事物。

<Eve>

基因的學習慢,會為了"生存"而學習,而非為了文明而學習。

就好像我們有些時候在學習新科技,例如軟體,最快速的學習,也許就是直接工作會運用到,或者說是工作上有一定要用到的地方,在這樣的鍛鍊之下,學習速度飛快而且深刻。
============
古早人的直覺準,現在人因未被開發而逐漸弱掉。

有些人特別的敏銳與心細,若去了解其生活背景會發現,也許因為家庭環境等之故,養出不同的性格。這也就是所謂的用進廢退。
============
一切自己來好嗎?

那現在風行的DIY呢?其實沒有好壞,有時候就是物極必反。
============
太多的選擇,反倒讓人決定困難。

太多的選擇,會讓人開始搖擺於選擇結果是對還錯,反而拖延了時間甚至擱置。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定價會訂出三種,最終只是要引導顧客選擇中間值(顧客心態:太便宜會不會不好?高價又覺得很像貴,而且最好先報貴的價格,定錨效應)。
============
在進行問卷時,問題方式或TA的設定...,越客觀越準確。但終究預測也都只是測,而不是真實狀況。

經常看到很多的統計數字,到底取樣真的客觀嗎?還是只是藉由假客觀數據資料,操縱閱聽大眾到想要的方向。
============
薩利機長,平靜無事的詳盡報告。但重點是在現場、馬上必須做出決定的情境下,實際變化的情境,真正面臨抉擇時?

事後諸葛都很容易,但換成自身在必須立馬決定的當下呢?
============
橘子蘋果經濟學提到,空難的機率其實和車禍的機率相當。只是也許因為每個空難都被大肆報導,再加上車子給人感覺可操控因素較高,加深了飛機給人風險較高的感覺。

感覺經常是一種相對而非絕對。
============
如何面對自己的焦慮?正向的動力還是反向的阻力?

正面的態度會吸引正面的事;甚至大無畏一點,更有無限可能。
============
有時候加入一些不需要思索的動作,反倒能幫助專心。像是邊踱步邊看書之類的,因人而異。

單純的專注一件事,會不會就好像在提醒自己專注的每一步,反倒分散了專注。
============
真正學會或者當下深刻記住的效果也許更好。專注筆記,有時候只到了手卻沒到腦,或者記憶就只留在筆下,反倒無法深刻學習。

不管什麼形式,事後輔以複習更能深切記憶。
============
斷捨離。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以及「讓自己感到最愉快也最常用」。不要只是捨不得。


<萬事興>

基因以及環境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大腦的各種神經連結與功能,遺傳的基因變化是原因之一。
大腦正常運作對生存非常重要,演化改變遺傳運作的機制並沒有確切的答案,但許多證據指出,擁有適應環境的彈性。以適者生存的角度來看,這些基因在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強化物種的適應力。
============
人可以用直覺判斷來做決定?!

直覺是一系列無意識信息處理過程的結果被意識捕獲的現象。使用看不見的信息來做判斷,有時比其他思維方式具有更準確的判斷力,只是過於複雜無法理解。不過,用不用直覺判斷,也都無法避免出錯的可能性。
============
冥想可以提昇注意力並且減少焦慮?!

冥想行為是集中注意力和感受自身注意力流動的訓練過程,會減慢丘腦中輸入信息流的速度,夾雜其中的無用信息則會被過濾,使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提升注意力,隨著冥想,焦慮感也逐漸減輕。
============
擺脫昨日、割捨過去、開創明天?!

以管理角度而言,只有沉沒成本(sunk-cost),沒有「零成本資產」(cost-less assets)。決定不要什麼,比決定要什麼更重要。保留不用或是少用的物品應該放棄,因為它阻礙了新事物的發展。有所失才有所得,有所不要才有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