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03/4
地點: 伊士曼寧
記錄:
地點: 伊士曼寧
記錄:
<紫鳳>
Ch 7 我們如何創造價值?組織我們的商業世界
這個章節描述的主要是把人的思考架構延伸到商業世界,從組織架構可以看出溝通鏈,而有效和無效的溝通與檔案(資訊/組織)架構有關;而無法分類的資料夾是重要的、不同條件會造就不同的分類方法,重點是好找就好。
這邊談論到大家的檔案分類方式與備份方法,真是因人而異五花八門,發現上傳到雲端還是占大多數,也有不整理的,非常有趣。
接著談論到公司檔案的分類方法,感謝大家分享一些雲端檔案管理系統(SVN/GIT),但更重要的是檔案管理流程要在一開始就建立好,否則後期建立會非常辛苦;同時也有談論到跨部門要資料的困難度,跟公司內部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之後談論到會議記錄是否會備份的問題,多數的會議紀錄都不會備份,會備份的有:牽涉到跟錢有關的文件、技術文件/流程、合約或是與其他公司有關的會議紀錄,結論:依公司文化/組織架構而定。
不約而同的,大家都有整理資料的苦惱,畢竟案子接踵而來,這時用「結案分享」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無關公司文化,也是有很多人自己就會做版次管理,以方便追蹤文件;至於分類方法,則是需要嘗試過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因此是會進化的XD
CH 8 帝國大廈有多重?未來心靈的資訊識讀教育
導讀人其實提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是否有在生活中應用思考本質」,很可惜沒有多討論到,但夥伴有提出一本書《MIT思考本質》給大家參考~
另一個問題是「看到資訊或新聞是否會有偏見?」討論到其實在找資料的時候就會因為立場不同而偏好尋找某些資訊,這不就等同於在源頭就歪了XD但背後原因源自於自身以及自身知識背景有關。(雖然對於政治、宗教等偏見還是很難解釋,但好吧~偏見是很難消除的,得靠更多的知識來扭轉→根據上次的討論結論)
接著討論到隨著資訊取得容易,「如何相信資訊的結論呢?」,畢竟現在各式各樣的評論很多,像是求職天眼通、各種部落格的文章,對某事物會同時存在有正反兩種評論,也許真的是素人自身體驗、但有更多是內部洗評價出來的,大家討論到幾個方法:選擇較具可信度的網站(EX : Mobil01、PTT)、選擇具有可信度的部落格(有愛惜羽毛的部落格)、觀看開箱影片(比較不會造假)等等,重點其實是這些評論讓資訊得以公開,以及……還是要靠自己去判斷!(沒有親身實驗過真的很難說,別人喜歡的自己又不一定合用,人參啊~)
最後提到邊界條件的應用與帝國大廈的問題,雖然說思考過程比較重要,但針對完全不知道範圍的情況下,應該是要先去了解常規模式,讓自己有基礎概念,才能用刪去法找到比較接近的答案。
Ch 9 雜物抽屜的力量:保持分類的彈性
這個章節導讀人提出了兩個問題「很專心找東西但分心看其他東西的經驗?」以及「是否有因不相關的閱讀形成有系統的知識架構的經驗?」令人感到意外的,大家紛紛點頭,有夥伴分享了在專案過程中找資料,結果專案結束才找到答案的經驗XD較具共通性的分享經驗則是逛書店,印象深刻的例子是有夥伴以前逛書店看到料理書,結果看了一下午,沒想到現今開始要讀料理文學,因而感到際遇的有趣^^
大家對料理文學興趣濃厚,分享到料理其實是文化的表徵,但旅遊書卻甚少和料理結合,最好的是應該是要變成旅遊的一環,形成對當地更深刻的認識。(期待大家的美食APP)
額外討論到的問題是「如何篩選資訊?」,這其實涉及到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端看自己在該領域的目標以及方向,而有夥伴分享到如果確定目標後就會只搜尋相關資料來閱讀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美美>
Discussion
of Chapter 7
電腦檔案的備份:
工作家用電腦一般都是用硬碟備份。
照片有人用雲端或是FB,但以後若是有新的社群打倒FB怎麼辦,只有相信有人會寫暴力搬運的程式了。照片部分也繼續發展成像google,apple用臉部辨識或是時間事件來主動分類了。
甚麼文件還需要紙本?
合約類、保密合約、與金錢有關的文件報告。
工作上的備份當涉及到多人協同合作時,真的需要有一點彈性,有的公司就用dropbox來備份,在project底下直接用參與人員來分類,而不用功能來分類,這樣參與的人可以決定自己的檔案架構。
跨部門的資料協同或是分享是最困難的,因為都跟部門間政治有關。
IBM的專案會有PMO在結案時負責清查所有該留下的文件,並且有一個lesson
learned的討論。有些設計公司也會有結案分享。
硬體公司的專案流程大致是PM找出相關部門-->set goal-->設計milestones
RD只需要向PM報告需要的東西,RD承接時間壓力,每日登錄工作小時作為成本依據。鴻海的文化比較沒有檔案傳承,反正押人押時間,其餘自己想辦法。
Discussion
of Chapter 8
甚麼情況需要在海量資訊中找出頭緒(變成有系統的思考)?
大家覺得幾乎所有情況都是需要這樣做的
關於偏見新聞?
很常見到偏中媒體的新聞結論”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財經股票類也會常看到教你買的新聞,但也有可能是因為你買了,所以會尋找支持你的報導來加強信心。
關於求職天眼通?
只有台灣沒有這個東西,資方洗評怎麼辦?台灣看忠誠大於能力,需要讀者自己評斷評論。
關於評論
業配太多,但有的部落客會愛惜自己羽毛維持品質。
Amazon的評論受到信任,但也出現廠商提供金錢給一般評論者,現在的YouTuber的未剪接影片反而可信度更高。
帝國大廈有多重問題:
其實是看思辯過程,不是要最終結果。
當有問題時,書中思辯過程說不先google,這樣很奇怪,不考慮可能已知的內容。
Boundary
condition:
用嘗試先決定哪哪個是超出常理消除掉。但是如果是完全未知的領域,不知道常規根本無法消除。
<Eason>
CH7 :我們如何創造價值。組織我們的商業世界:
有人說,人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真的嗎?如果你了解歷史,你會發現,目前人享受的一切,都是前人從失敗、傷亡…中,一直改進、精進而走到今天。
在功能專門化的時代來臨前:
飛機 :
最重要的零件就是引擎,你可知道,在人類能夠掌控引擎的生產、改良前,其實是沒有資料、沒有設備可以驗證,當美國知名飛機製造商將人類第一架飛機引擎制造出來後,卻發現一件事;如何驗證,這顆引擎可以使用?找誰去試飛?又該如何試飛?如何控制?為什麼會有以上的問題?原因無他,因為沒有資料?全都是前人,慢慢的摸索出來的。而前人都是口耳相傳、Try and
Error…直到試飛失敗、事故發生、有人傷亡…才意適到,原來,功能專門化的分類是該進行的項目、保留。
組織結構、網絡的設計、檔案管理,該是垂直或扁平呢?
在當今的世界,很多知名的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從龍頭的位置,掉出世界十大排名之外,這是為什麼呢?例如,Nokia、夏普…。
也有許多公司,從莫莫無名,忽然間,變成世界知名大企業,這又是為什麼?例如,小米、阿里巴巴…。
前者,由於組織結構過大…造成訊息不對稱,公司上層和下層訊息不流通…一件專案成功,功勞歸上層 ; 失敗,過錯歸下層;久而久之,公司上下不易於一心,實為失敗的原因。
後者,由於組織垂直或扁平,公司上下層訊息相通、目標一致,易於成功;由於公司為新創,所以專案不管成功、失敗於否,負責人勇於負起所有責任,公司上下易於上下同心,實於成功要素。
由此可知,組織結構、網絡的設計、檔案管理、資訊整理、資訊分析、資料備份、資料轉移、資料運用…均是公司、個人未來,需要重視的議題。
至於如何做呢? 電腦資料又該如何分類呢?
我的想法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因空間而異。
沒有一套系統、管理方法,可以一直延用下去,得隨時準備變化,以因應時代的潮流。
人應該要有一個無法分類的資料匱,讓自已在思考、緊急時、需求時…,看看這個資料櫃,說不定就有一個不錯的想法^^
這個章節描述的主要是把人的思考架構延伸到商業世界,從組織架構可以看出溝通鏈,而有效和無效的溝通與檔案(資訊/組織)架構有關;而無法分類的資料夾是重要的、不同條件會造就不同的分類方法,重點是好找就好。
這邊談論到大家的檔案分類方式與備份方法,真是因人而異五花八門,發現上傳到雲端還是占大多數,也有不整理的,非常有趣。
接著談論到公司檔案的分類方法,感謝大家分享一些雲端檔案管理系統(SVN/GIT),但更重要的是檔案管理流程要在一開始就建立好,否則後期建立會非常辛苦;同時也有談論到跨部門要資料的困難度,跟公司內部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之後談論到會議記錄是否會備份的問題,多數的會議紀錄都不會備份,會備份的有:牽涉到跟錢有關的文件、技術文件/流程、合約或是與其他公司有關的會議紀錄,結論:依公司文化/組織架構而定。
另一個問題是「看到資訊或新聞是否會有偏見?」討論到其實在找資料的時候就會因為立場不同而偏好尋找某些資訊,這不就等同於在源頭就歪了XD但背後原因源自於自身以及自身知識背景有關。(雖然對於政治、宗教等偏見還是很難解釋,但好吧~偏見是很難消除的,得靠更多的知識來扭轉→根據上次的討論結論)
接著討論到隨著資訊取得容易,「如何相信資訊的結論呢?」,畢竟現在各式各樣的評論很多,像是求職天眼通、各種部落格的文章,對某事物會同時存在有正反兩種評論,也許真的是素人自身體驗、但有更多是內部洗評價出來的,大家討論到幾個方法:選擇較具可信度的網站(EX : Mobil01、PTT)、選擇具有可信度的部落格(有愛惜羽毛的部落格)、觀看開箱影片(比較不會造假)等等,重點其實是這些評論讓資訊得以公開,以及……還是要靠自己去判斷!(沒有親身實驗過真的很難說,別人喜歡的自己又不一定合用,人參啊~)
最後提到邊界條件的應用與帝國大廈的問題,雖然說思考過程比較重要,但針對完全不知道範圍的情況下,應該是要先去了解常規模式,讓自己有基礎概念,才能用刪去法找到比較接近的答案。
Ch 9 雜物抽屜的力量:保持分類的彈性
大家對料理文學興趣濃厚,分享到料理其實是文化的表徵,但旅遊書卻甚少和料理結合,最好的是應該是要變成旅遊的一環,形成對當地更深刻的認識。(期待大家的美食APP)
額外討論到的問題是「如何篩選資訊?」,這其實涉及到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端看自己在該領域的目標以及方向,而有夥伴分享到如果確定目標後就會只搜尋相關資料來閱讀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工作家用電腦一般都是用硬碟備份。
照片有人用雲端或是FB,但以後若是有新的社群打倒FB怎麼辦,只有相信有人會寫暴力搬運的程式了。照片部分也繼續發展成像google,apple用臉部辨識或是時間事件來主動分類了。
合約類、保密合約、與金錢有關的文件報告。
工作上的備份當涉及到多人協同合作時,真的需要有一點彈性,有的公司就用dropbox來備份,在project底下直接用參與人員來分類,而不用功能來分類,這樣參與的人可以決定自己的檔案架構。
跨部門的資料協同或是分享是最困難的,因為都跟部門間政治有關。
IBM的專案會有PMO在結案時負責清查所有該留下的文件,並且有一個lesson learned的討論。有些設計公司也會有結案分享。
硬體公司的專案流程大致是PM找出相關部門-->set goal-->設計milestones
RD只需要向PM報告需要的東西,RD承接時間壓力,每日登錄工作小時作為成本依據。鴻海的文化比較沒有檔案傳承,反正押人押時間,其餘自己想辦法。
大家覺得幾乎所有情況都是需要這樣做的
很常見到偏中媒體的新聞結論”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財經股票類也會常看到教你買的新聞,但也有可能是因為你買了,所以會尋找支持你的報導來加強信心。
只有台灣沒有這個東西,資方洗評怎麼辦?台灣看忠誠大於能力,需要讀者自己評斷評論。
業配太多,但有的部落客會愛惜自己羽毛維持品質。
Amazon的評論受到信任,但也出現廠商提供金錢給一般評論者,現在的YouTuber的未剪接影片反而可信度更高。
其實是看思辯過程,不是要最終結果。
當有問題時,書中思辯過程說不先google,這樣很奇怪,不考慮可能已知的內容。
用嘗試先決定哪哪個是超出常理消除掉。但是如果是完全未知的領域,不知道常規根本無法消除。
有人說,人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真的嗎?如果你了解歷史,你會發現,目前人享受的一切,都是前人從失敗、傷亡…中,一直改進、精進而走到今天。
在功能專門化的時代來臨前:
飛機 :
最重要的零件就是引擎,你可知道,在人類能夠掌控引擎的生產、改良前,其實是沒有資料、沒有設備可以驗證,當美國知名飛機製造商將人類第一架飛機引擎制造出來後,卻發現一件事;如何驗證,這顆引擎可以使用?找誰去試飛?又該如何試飛?如何控制?為什麼會有以上的問題?原因無他,因為沒有資料?全都是前人,慢慢的摸索出來的。而前人都是口耳相傳、Try and Error…直到試飛失敗、事故發生、有人傷亡…才意適到,原來,功能專門化的分類是該進行的項目、保留。
組織結構、網絡的設計、檔案管理,該是垂直或扁平呢?
在當今的世界,很多知名的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從龍頭的位置,掉出世界十大排名之外,這是為什麼呢?例如,Nokia、夏普…。
也有許多公司,從莫莫無名,忽然間,變成世界知名大企業,這又是為什麼?例如,小米、阿里巴巴…。
前者,由於組織結構過大…造成訊息不對稱,公司上層和下層訊息不流通…一件專案成功,功勞歸上層 ; 失敗,過錯歸下層;久而久之,公司上下不易於一心,實為失敗的原因。
後者,由於組織垂直或扁平,公司上下層訊息相通、目標一致,易於成功;由於公司為新創,所以專案不管成功、失敗於否,負責人勇於負起所有責任,公司上下易於上下同心,實於成功要素。
由此可知,組織結構、網絡的設計、檔案管理、資訊整理、資訊分析、資料備份、資料轉移、資料運用…均是公司、個人未來,需要重視的議題。
至於如何做呢? 電腦資料又該如何分類呢?
我的想法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因空間而異。
沒有一套系統、管理方法,可以一直延用下去,得隨時準備變化,以因應時代的潮流。
人應該要有一個無法分類的資料匱,讓自已在思考、緊急時、需求時…,看看這個資料櫃,說不定就有一個不錯的想法^^